2025 年 6 月,房地產市場迎來了一系列意義深遠的重要信號,這些信號不僅源自中央部委的政策定調,更切實反映在市場動態與趨勢之中,論是對房地產行業本身的發展,還是對廣大有買房需求的民眾而言,都具有極為關鍵的指引作用。深入剖析這些信號,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房地產市場的走向,為決策提供有力依據。

政策層面的關鍵定調與積極舉措
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著重強調 “更大力度促進樓市健康發展”,“穩住樓市” 被列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,這一鮮明定調為全年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筑牢了根基,明確了政策導向。國家發改委在 5 月的專題會議中,將房地產風險防范納入 2025 年重點領域風險化解任務,通過 “一城一策” 的精準調控策略,結合對房企融資的大力支持,致力于穩固地方財政、居民資產與消費的基本盤,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。
央行于 5 月 25 日果斷宣布降準 0.5 個百分點,釋放約 1 萬億元長期流動性,同時同步下調政策利率 0.1 個百分點,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也下調 0.25 個百分點。據住建部測算,以 100 萬元 30 年期首套公積金貸款為例,利率從 3.1% 降至 2.85% 后,月供減少約 133 元,總利息支出減少 4.76 萬元。這一舉措顯著減輕了剛需購房者的成本壓力,也為有房者在房貸結構優化上提供了更多可能。住建部在 5 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,明確指導各地 “精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”。江蘇、浙江等地迅速響應,無錫在 “蘇心購房季”(2025 年 6 - 8 月)期間,對多子女家庭購買 144 平方米以下新房給予最高 5 萬元消費券;南京同步將首套公積金貸款利率降至 2.6%。這些政策的實施,有效激活了區域市場,也對當地房產持有者的資產價值產生積極影響。

6 月 7 日晚,國常會的會議重申了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,指出 “房地產業發展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,關系經濟運行和金融穩定大局”。從經濟數據來看,根據《2024 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》顯示,全國約有 4286 萬名農民工依靠房地產相關行業謀生,超過總農民工數量的六分之一。今年一季度全國稅收中,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占比接近 10%,若算上土地出讓金,這一比例會更高。會議強調要 “充分認識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的新變化”,隨著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到 2022 年底全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達 36.8 平方米,當下已從房子短缺轉變為對好房子的需求不足,這促使政策方向的轉變,過去限購、限貸等措施在新供求關系下亟待重新審視。會議還提及 “繼續研究儲備新的去庫存、穩市場政策措施”
,截至今年 4 月底,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超過 7 億平方米,按當前銷售速度需近 20 個月才能消化完畢,部分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周期已超 30 個月,庫存積壓問題急需通過政策創新來解決,如江蘇蘇州推出的 “以舊換新” 政策,購房者可用現有住房抵扣新房部分房款,實施兩個月已有 200 多戶家庭受益。會議強調存量房產、土地的消化、盤活工作既要解放思想、拓寬思路,又要穩妥把握、扎實推進,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“入市” 作為盤活存量的重要舉措,在浙江義烏已有多宗集體土地成功入市,增加了農民收入,也為市場提供了更多土地供應。同時,會議指出要 “完善‘市場 + 保障’住房供應體系”,住房供應將更加精準化,例如上海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正在加速推進。

市場現狀與變化趨勢
從市場數據來看,2025 年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 9.9%,70 城房價環比下跌城市占比超 75%,土地出讓金同比下滑三成。但政策的積極效應也在逐步顯現,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度有所上升,尤其是一線城市如北京、上海和深圳的房價在 2025 年初已經表現出上漲趨勢,新房市場的活躍度明顯提升,廣州的新房價格也結束了連續下跌的局面,二手房市場開始企穩。
在需求端,政策持續松綁,刺激市場需求。信貸政策方面,央行發布的《2025 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》顯示,全國已有超 30 個城市取消首套房貸利率下限,西安、鄭州等城市更是將商貸首付比例統一降至 15%。以西安 2025 年 5 月新政為例,購買 200 萬元房產的首付從 60 萬元降至 30 萬元,疊加 LPR 下調預期,100 萬元 30 年期商貸月供有望再減約 87 元,購房者杠桿效率顯著提升。交易稅費減免方面,財政部在 2025 年 4 月通知,對首套住房面積 90 平方米以下的契稅稅率從 1.5% 降至 1%,二套房維持 1% 不變。
住建部統計顯示,截至 2025 年 5 月,全國 53 個城市推出購房補貼政策,如長沙對首套購房者給予 1% 契稅全額返還,杭州對 A - E 類人才提供最高 800 元 / 平方米的購房券,降低了購房者成本,活躍了市場。租購同權試點深化,北京、上海于 2025 年 5 月啟動新一輪租購同權試點,明確租房人可憑備案合同申請所在學區義務教育學位,推動核心區高品質租賃房源需求增長 12%,促使房產市場更加注重居住屬性。
在供給端,融資支持加碼,央行 “白名單” 專項借款規模從 2024 年的 5 萬億元擴容至 2025 年的 8.5 萬億元,推動房企平均融資成本降至 4.2%,不動產 REITs 試點加速,截至 2025 年 5 月,全國已發行保障房 REITs 項目 12 個,平均年化收益率 5.8%。品質標準提升,2025 年 5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《住宅項目規范》(GB55036 - 2025)明確,新建住宅需 100% 配備智能安防系統、80% 以上戶型采用智能家居控制系統,并鼓勵節能率≥65% 的綠色建筑,推動了住宅品質升級,對現有房產持有者的房產價值評估產生影響,高品質房產競爭力增強。
不同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表現分化明顯。一線城市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新房價格同比上漲 2.5%,核心區現房去化周期縮短至 8 個月,優質學區房溢價率回升至 12% - 15%,這些城市人口持續流入,2024 年北京常住人口增加 2.8 萬人,上海、深圳分別增加 4.3 萬、3.1 萬人,剛需與改善需求集中釋放,房產持有者迎來資產增值機遇。杭州、成都等城市通過城中村改造貨幣化,2025 年計劃釋放 0.75 - 1 億平方米需求,帶動房價環比上漲 0.8%。武漢 “人才強市” 政策實施半年來,吸引 15 萬本科以上人才落戶,其中 62% 選擇購房,推動光谷等熱點區域成交量增長 40%。然而,部分縣域試點 “以舊換新” 政策,2025 年一季度縣域新房去化周期仍達 18 個月,庫存壓力較大。
對購房者的影響與建議
對于剛需購房者而言,政策的持續利好使得購房成本有所降低,信貸政策松綁、交易稅費減免等措施都減輕了經濟負擔。當下政策鼓勵剛需購房,若自身有購房需求且經濟條件允許,可抓住時機入場。但需充分考慮自身收入穩定性、未來生活規劃等因素,畢竟購房是長期的經濟負擔,要確保自身有足夠的還款能力。
改善型購房者迎來了較好的時機。一方面,政策支持力度加大,如多地對改善性需求的政策優化,包括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等;另一方面,市場房源選擇相對較多,議價空間較大,在挑選房源時可更加從容,依據自身對居住品質、房屋面積、周邊配套等需求,精心挑選更符合心意的改善型住房。
投資性購房者則需謹慎行事。盡管房地產市場在政策推動下有所回暖,但 “房住不炒” 的定位依然堅定,市場逐漸回歸理性。投資房產的增值空間和投資回報率已大不如前,且房地產市場存在一定不確定性,如部分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大,房價走勢不明朗。在進行投資決策前,需對市場進行深入調研和分析,綜合考慮城市發展潛力、人口流動趨勢、政策走向等多方面因素,避免盲目投資。
展望下半年,房地產政策主基調將是 “穩中求進”,既要防止市場過度下滑,又要避免重回過度繁榮老路。預計會有更多支持政策出臺,特別是在去庫存、盤活存量、支持改善需求等方面,且這些政策都會在 “房住不炒” 框架內實施。在此政策環境下,市場將趨于理性,房價相對穩定,對于購房者來說,應依據自身實際情況,理性做出購房決策,讓房子回歸居住本質,實現安居樂業。
來源:大偉看樓市